飞牛网
财经
您的位置:首页 » 飞牛网 > 财经 >

东软医疗:2025中国医疗装备业的“核心资产”

楔子:

殊途同归。

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基地,任正非望向深圳河的另一侧。在此前的两年时间里,为迎接香港97回归,保障中央在深圳行政办公和生活的通信服务,华为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商业网络的主要通信设备商,历经无数次测试,不辱使命,完成历史的任务。

此一役,参建处于国际高技术水的广东电信网,不仅让华为得到了宝贵的试验机会,迅速成熟,也成功获得了香港电信网份额,撬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同年,任正非的一部《华为基本法》,亦让华为开始在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经营上,一骑绝尘。

1997年的北京南郊,骄阳宣告了夏天的到来。王东升敲响了京东方B股上市的钟声,四年前带领员工筹资650万元将濒临破产的北京电子管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北京京东方电子集团,明确了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选择,并奇迹般扭亏为盈。

此后开始的数年,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战略递进下,王东升带领京东方围绕TFT-LCD显示技术布局产业上下游,不但填补了产业空白,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更是在与三星、LG、夏普等液晶屏巨头的学与竞争中,不断超越。

同样是在1997年,远离市区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除了刚刚举办过开园庆典的东大软件园外,还是一片荒凉。但在刘积仁看来,这里就是东软集团“架设科学研究与高科技产业的桥梁”,实现诸多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源头之地。

也正是在那年,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的国产CT机在东软下线,中国成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次年,刘积仁正式创立东软医疗,并以CT为核心产品,在大型医疗装备领域向国际厂商发起正面冲击。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主导命运。20多年前,任正非、王东升、刘积仁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为实现同样的目标——填补产业空白,自主研发制造科技重器,不被西方国家垄断中国市场,甚至扼住中国的发展道路。

而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有多重要。

壹|反垄断式突围战

当年自主研制商用CT机的难度不啻于今天攻克光刻机。更何况,东软医疗又不是“国家队”,一旦失败拖垮整个集团也是可能。

这是一个从发展伊始,就处处被“卡脖子”的行业。

整个七零八零年代,国内医疗机构所使用的CT机等医疗大型设备只能依赖进口,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自然也就掌握着绝对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1989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花费高额外汇从美国人手里买来的CT机,价格贵得令人发慌不说,连调试安装都是个棘手的问题。聘请美国专家来解决,从上飞机时就开始以小时计费,等飞到沈阳检查出问题要更换零部件,还得从大洋彼岸运过来,专家费用照计。

不料购买的进口CT出现故障,连美国专家也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市卫生局公开招标。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两位教授接下了这项任务,奇迹般的修复了这台“瘫痪”的CT,甚至还提高了整机的能。随后,他们又远赴唐山、重庆,让一台台“瘫痪”的进口CT运转起来,业界十分震惊。和很多行业的发展过程一样,从修洋货到造国货。1994年诞生在东北大学的那台中国自主研制的CT样机,成为了东软医疗的源起。

不甘心受困于国外厂商垄断国内医疗装备市场的刘积仁,决意从东北大学的实验室接过国产CT项目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尽管被一众同僚反对,但刘积仁坚持自主研发国产CT的决心更坚定。

反对声并非没有道理。CT机这样的高端医疗装备所涵盖的技术门类相当广泛,产业链条很长,技术门槛之外的资本门槛同样很高。一家羽翼未丰的软件公司来搞专业化很高的硬件设备,这怎么看都是个不理的决策。

事实上,当年自主研制商用CT机的难度不啻于今天攻克光刻机。更何况,东软医疗又不是“国家队”,一旦失败拖垮整个集团也是可能。刘积仁又何尝不明白,但他坚信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幸,刘积仁并没有等待太久,东软医疗做到了。并且在被国外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也是CT的核心系统——阵列处理机(AP)的攻关上,东软医疗的研发团队创新的运用PC替代,成功突围技术封锁。

这一场反垄断式的突围战有多漂亮?以致于国际品牌也纷纷效仿东软医疗用PC代替AP,开创了全球CT技术的一轮变革。

1997年第一台国产CT机从东软医疗生产线上落地之后,国内大型医疗装备市场格局彻底被改写。凭借出众的价比和适用,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CT机迅速砍下不小的市场份额,国产首台CT问世的第二年,就迫使进口CT降价了20%-30%,百姓检查费用也随之降低了一半。

更令人惊讶的是,三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时,东软医疗就将中国产的CT机销往了欧洲,并启动了全球化战略。至今,东软医疗的产品销售已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美国、德国、阿联酋、俄罗斯、巴西、秘鲁、肯尼亚、泰国、韩国共9个子公司,并在越南设有代表处,以及12个海外市场服务团队。

而在研发端,东软医疗更是加快了追赶豪门的脚步,除了国产首台CT,东软医疗还创造了中国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第一台三维彩超……

从无到有,从落后追赶到分庭抗礼,过去的24年是东软医疗生磕出来的一条通达跻身世界医疗装备豪强的艰辛之路。

贰|技术生态的搏杀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国内企业与跨国巨头的很大一部分差距恰恰就出在基础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能力上。

现在,中国医疗装备市场只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GPS”为首(GE、Philips、Siemens),也包括了日本佳能、韩国三星的进口品牌;另一派是以东软医疗、上海联影为首,正在快速崛起的国产品牌。

“进口替代”是整个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必然的历史趋势,而在大型医疗装备领域,也正是因为国产品牌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至少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大面积实现了进口替代。

但在高端医疗装备市场,进口品牌依然强势。除了品牌力这个国内企业还需积淀和补短的因素外,一些创新技术应用、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能力上,GPS等跨国品牌仍保有比较优势。

事实上,一台CT机有上万枚零件,涉及十几万项专利,且学科交叉度非常高。因此,CT这样的大型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及各种技术转化的过程,极其繁复。一家机构或者企业其实几乎不可能全部技术自研自产。

更何况,从前沿技术到应用技术再到最终产品的商业化,这个过程也需要社会分工和成本风险分摊。就如光刻机一样,CT机是高度集成各种技术和产业协同的结晶,所以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整个工程技术生态。

论及工程技术生态,GE、西门子、飞利浦这些甚至已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发展模式。美欧是全球各种独立研究机构、创新中心最为密集的地方,这些研究机构与行业企业、产业资本之间形成协同发展,这使得欧美企业在前沿技术、底层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

观佳能、三星等日韩企业,在电子芯片、液晶显示、高端医疗装备等技术与资本密集的产业领域,所采取的是政府引导,核心企业牵头,财阀缔盟支持的模式。三星在CT等医疗装备上几年的突然发力,也正是财阀模式的显效。

中国企业一直以来多提的是产学研模式,而随着中央政府十三五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纲要的逐级落地,各级政府层面也开始更加紧密的与企业并肩,大力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2017年末,东软医疗与沈阳市投资成立了“沈阳先进医疗设备技术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医疗孵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前沿基础技术以及对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关键部件的研究,来解决那些卡脖子的基础关键技术问题,补缺从前沿基础技术向产业应用技术或技术产品形态转化。东软医疗和积极开展与大型医疗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医疗能力向产品的赋能。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国内企业与跨国巨头的很大一部分差距恰恰就出在基础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能力上。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推动一个产业的基础能力的突破,中国目前面对的半导体和软件技术等核心技术问题,是中国产业发展需要补齐最后一块短板。

我们或可以从东软医疗三年来的一些突破成果,管窥政企联动打造技术生态台的意义与价值:

2019年,东软医疗成功研发中国首台 256层宽体能谱CT和无轨悬吊双中心七轴血管机;

2020年成功研发中国首台512层CT以及1.5T磁共振、落地式DSA等新品;

2021年成功研发NeuAngio-CT、 飓风Ⅱ车载CT、NeuMR Libra盛景磁共振……

叁|弯道超车的机会

“举国体制”给国内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划定了明确的增长底线和成长目标。作为国内高端医疗装备的龙头企业,东软医疗必然是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未来,在中国乃至全球高端医疗装备市场,会重演中国家电品牌雄起的一幕吗?这个答案正在变得更加确定起来。

2021年3月间,工信部在《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可靠,产品能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医疗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公共卫生全面支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还特别提出到2025年,6-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规上企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长15%以上。同时,中国医疗设备品牌认可度,产品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快速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显著提升,在医疗装备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

毫无疑问,“举国体制”给国内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划定了明确的增长底线和成长目标。在这样的产业大背景之下,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大型高端医疗装备的企业,东软医疗必然是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已安装系统总数、销量和总收入计,东软医疗是中国CT系统最大的制造商和出口商。2019年底数据显示,国内CT安装量有10.4%是来自东软医疗,这个数字是国内第二大CT制造商的2倍多。

2020年新冠疫情一役,东软医疗7天研发出雷神方舱CT,联合多家医院推出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科研应用的“火眼AI”,成为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全国疫情防空重点保障企业。不仅显示出超强的医疗装备技术底,更在常态化的公共卫生治理中成为中坚力量。

疫情也加速了东软医疗的发展速度。截至2020年末,公司累计安装超过40000个已激活的CT系统,其CT、DR等装备也源源不断的向全球数十个国家输出,远驰国际抗疫。

而就在今年5月31日,港交所收到了东软医疗的上市申请。选择此时迈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或许是最好的节点。

且不说24年来数十项产品“中国第一”的突破,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东软医疗的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设备服务及培训、MDaaS解决方案四大业务上,产品线覆盖CT、MRI、DSA、GXR、US、PET/CT、RT和IVD,如此多的产线在国内是独一份的。

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而言,东软医疗除了国内CT第一股、高端医疗装备龙头这样的表层价值外,更应当看到其“软硬一体”的特殊体质。

2019年东软医疗推出MDaas台,也就是基于其硬件设备,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的开放式智能服务台。这标志着东软医疗从硬件制造商转型为“以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向医疗服务延伸、递进。

通过MDaas台构建的生态系统,东软医疗可以更靠临床医疗的环节。比如,在呼吸系统专科方向,东软医疗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组建呼吸影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联合实验室。

类似这种专科化的云台商业模式,将会是未来东软医疗最具价值投资的部分。未来数字化、智能化医疗的发展趋势,大抵如此。

而这样的转型恰是东软医疗对跨国品牌发起“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在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的中国市场,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在全场景中的应用中,无疑是比较优势突出的。

这或许就是刘积仁24年前,咬牙坚持突围大型医疗装备市场的最初设定吧!

(作者: 多肽链 严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